食品安全亟待重拾消費者信心 專家:正確理性看待
時間: 2013-07-23
一面是20%以上的年增長幅度,一面又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日益增加的焦慮與擔心,中國的食品工業應如何發展?怎樣才能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在日前由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要正確、理性看待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重拾消費者信心。 2020年中國食品工業 保守估計將達33萬億元 回顧近30年中國食品工業走過的歷程,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松用一組數字表達了他的興奮之情。“1978年,中國的食品工業全年產值只有430億元,用了整整22年才達到本世紀初的1萬億美元。按照最新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已達8.96萬億元。中國的食品工業已從‘告別食物短缺的時代’發展到‘從未有過的更好、更安全、更健康的時代".”他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食品工業最保守估計將達到33萬億人民幣。 食品添加劑 被自己的“上帝”抹黑了 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食品工業,日益完善的國家標準,為什么消費者卻覺得現在的食品很不安全?專家認為,這是多方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目前確實存在某些企業為了經濟利益非法添加不安全物質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也與媒體盲目報道、政府監管體制不完善、企業營銷方式、消費者心理恐慌等因素相關。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教授認為,食品添加劑問題在中國已經被“妖魔化”了,尤其被自己的“上帝”抹黑了。 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近些年來食品方面出現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但目前很多消費者把食品添加劑與違法添加物畫了等號,認為有食品添加劑就是不好的。“企業在產品標簽上注有’不含防腐劑‘’不含人工防腐劑‘等字樣,如此標注,消費者就覺得食品添加劑肯定有問題,要不然怎么會刻意標上去呢?食品添加劑就這樣被自己的’上帝‘--食品企業給抹黑了。” 孫寶國指出,食品添加劑作為改善食品品質的地位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躲是躲不掉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我們現在琳瑯滿目的各類食品。希望所有和食品安全利益相關的集團、個人,都要尊重事實,還事實本來面貌。” 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后,“九龍治水”的食品安全分段監管體制備受詬病,監管中職能交叉、容易出現漏洞與盲點成為改革重點。根據最新的機構改革安排,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統攬食品安全監管,把原來的生產、流通、消費、餐飲環節的監管整合在一起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下一步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對此,社會各界都充滿期待。 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李寧研究員指出,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整合只是一個方面,真正要確保食品安全,需要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 李寧強調,企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有再好的監管體制,再龐大的監管隊伍,如果企業不誠信、不守法、沒有社會責任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同時,愛爾蘭食品安全局局長艾倫·瑞利(AlanReilly)指出,媒體和監管部門以及專家學者都應該承擔起提供有效、科學信息的責任。他認為,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主管部門應本著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與媒體之間建立聯系,利用專家庫提供給媒體科學的信息來源。“食品安全的第一個法則是不能夠回避問題,不去隱藏信息。因為一旦被發現的話,信心就會被破壞,很難第二次再建立起來。我們應為消費者建立起信心,我們沒有掩蓋任何事實。” 王碩